白芽奇兰
福建漳州的特产,现主产区有平和的崎岭乡和九峰镇,都属于大芹山一带,发祥地是崎岭乡彭溪村。
漳州产茶、制茶历史久远,在民国时期因地理偏安,地方茶业颇为兴盛,有不少老茶号在当时流行。但“白芽奇兰”茶,还不像安溪铁观音一类茶叶有名堂,甚至具体的名目也是比较含糊的。“白芽奇兰”这个名称是很后来才有的。
官方资料记载,1981年秋,平和县崎岭乡彭溪村的茶农何锦能在其祖地彭溪坑岸边菜园,发现13株有性后代茶丛中,有一株老树与其他老树长势不同,树势强健(树高1.7~8米,树围2.5~3米),新稍茂盛,牙尖白毫明显。经小量试制,品质良好。后根据该茶的茶梢白毫显,叶张又似“竹叶奇兰”特征,制成茶品内质清香浓郁,带有独特“兰花”香味,取名为:白芽奇兰。
1981秋、1982春,何锦能留橞扦插育苗,两季扦插2800多株,1982年共圃出2350多株,自留1350多株,其余分给同村茶农种植。此后1983~1985,连续三年从母树上选橞育苗,每年出圃2000多株。
1986年8月,平和县茶叶指导站派遣科技人员到原选地彭溪村考察“白芽奇兰”种源,开始了有组织、有计划的品种选育。1986~1988年,三年选育苗木12.47亩,出圃苗木137.17万株,在彭溪溪、溪头、时陂,九峰新山和霞寨建设、后塘等地进行大面积试种观察。确定白芽奇兰品质优良。
至1989年后,白芽奇兰苗木繁育与推广种植逐渐大面积推开。从1986年秋至1995年平和全县累积育苗1560多万株,其中本县推广种植5600多亩,外县引种168.6万株,约500亩。
1989年5月,白芽奇兰获“福建省名茶评比一等奖”,1989、1991、1992、1993年均获“漳州市第一名”,1991年、1992年、1993年连续3次获“福建省优质茶奖”……
白芽奇兰成功跻身为“福建五大茶叶”之一。
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白芽奇兰茶便成为全国首个国家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认定的乌龙茶品种 。

福建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编
以上摘录这么多,可知一个好茶的诞生到成为一个“有名目”的品类是一件十分不容易的事情。同时也表达一下对“白芽奇兰之父”何锦能先生的敬意。

何锦能先生的阳山茶厂
何锦能先生创办的阳山茶厂,某宝上有他的店,品牌为:彭溪牌。顺便替他广告下。
另外,那颗白芽奇兰母树**(树龄至今应为260年左右)** ,现在已移植于该厂中。
茶出大峰山者良 ——《平和县志》
白芽奇兰茶“重新现世”之前,其历史其实也十分深远。
首先,原产地——福建省漳州市平和县的县名起源便与茶有关。[明]正德十二年(1517),王守仁(——就是大家熟知的大思想家、哲学家王阳明)奉旨征缴盘踞在闽粤边界山区十数年之久的暴乱山民。当时南靖县河头距县城200多里路,县城驻军很难及时赶到,大军一旦撤退,流寇可能卷土重来。正值王阳明愁眉不展之际,出营沿九峰溪畔散步,遇到地方住民老者曾墩立。二人清淡间,王守仁吐露心中困惑,向老人请教对策。曾墩立却不接话题,只说敝乡山野,别无长物,只有茶一端,尚可敬客。斟了满满一杯茶请他喝。王守仁一看,茶水太满,表示品饮不便。曾敦立就又拿了一只空杯,把茶水分成两杯。王阳明是何等人物,当即茅塞顿开,有了好心情,品起茶来。
心情大好,更知茶味。这一口,喝得王守仁夸赞连连。端这茶,滋味醇厚,且带有山间兰蕙香味,便问是何地产茶。曾老回应道“敝乡大峰山”。王守仁说道:茶出大峰山者良。 他日贵县修志,这句话似可录入。
回到营房,王守仁便起草奏疏,建议将南靖县一分为二,添设新县。因河头大洋坡属平河社,因此县名定为:平和(《清一统志·漳州府》:平和县“取盗平民和之义,名曰平和”)。河头大洋坡改名九峰。
[明]正德、嘉靖年间,平和出产的茶叶被漳州府列为朝廷贡品。
[明]崇祯六年(1633),著名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从漳州南行往大峰山,与大儒黄道周相会时品评平和茶,吟唱评价为:岩峰峻秀,泉清茗优,天然醇香,必传远世。
明朝中后期,漳州月港继泉州港后成为福建外贸大港,平和作为漳窑陶瓷的生产基地,瓷器源源不断出口至欧洲各地,并成为国际上赫赫有名的“克拉克瓷”。同期,漳州出口茶叶亦不在少数。当年,漳州也是世界最大的茶叶集散地,平和、武夷、汀州、安溪等地产茶叶也通过漳州月港出口。
所以,白芽奇兰茶原种,如果从平和立县,且见于文录,也有500多年历史了。
今天的平和白芽奇兰产业产值约20多亿元,而安溪铁观音的产值应为200亿左右。同样作为闽南乌龙茶的代表品种,这个产值差距还是比较大的。
现在的白芽奇兰还显得很小众,漳州当地还好,到相邻的厦门、泉州就十分难买到了。同时还有(泉州)永春佛手,名气颇大,市场却还难见。当然,安溪铁观音成名时代久远,白芽奇兰某种意义上属于“后来者”,尽管横空出世,要晋位繁荣或许尚需时间沉淀。
如果从品种和工艺本身来看,白芽奇兰的内质是不错的,但成茶的品质偏颇较大,一般成茶汤水较苦涩,或者头泡奇香(特有兰花香),二、三冲就容易垮掉。这对于品茶体验是不佳的。工艺上,比较追求传统的纯种制作,而安溪铁观音则多采用拼配(同品种/跨品种),以确保不同年份、批次的茶品口感差异不大。当然,现在有工艺创新,将白芽奇兰与地方特产的柚子结合,做出柚香白芽奇兰,也是一道独特风味。
大约也基于这些个缘故,加之名气尚且不显,白芽奇兰茶目前整个品类的溢价力是比较差的。市场干毛茶均价应在150元/500克左右,其中夏茶品次最差,不值钱,市价在30出头的样子(基本就算是粗加工费用了)。
题主所说的几十块钱的白芽奇兰,多半属于夏茶。而且白芽奇兰制作“带梗揉捻”,不知道买到后,是否已有去梗分拣。
当然,某宝上也确实半斤装几十元,多则200上下一大把。这个无法亲测,不便评价。
说到口味,白芽奇兰按照传统工艺制作,提高分拣的精度,做到耐泡、稳定,香气盈满,回甘迅速,可堪臻品;人间仙品,不外如是! 但这对茶青的品级要求是极高的,粗略按照彭溪村海拔800米以上本山茶场所产的春秋两季茶来论,高品质的茶青不足十进一。其价格自然也可想而知。
另外,说说工艺。官面材料介绍白芽奇兰制作工艺:
初制: 晾青、萎凋、做青(摇青)、杀青(炒青)、揉捻、初烘、初包揉、复烘、复包揉、足干。
精制: 拼配(?)、筛分、风选、挑剔、复火、摊晾、包装。
这是教材上的工序。实际上可能要比这个复杂一点,可能没有拼配,但分拣必然是好几道,焙火也可能多一两道。
讲工艺,对于外人而言,就像直男看女生化妆,一大堆程序,似乎就是涂脂抹粉而已,不知为何要好几个小时。这其中初制的时间,前后大约就需要28天。
另外,白芽奇兰的特有兰花香会在精制后,慢慢吐露,再吸附在茶叶上;一般出厂(见生产日期——封装日期)一个月后再品尝,更见风味。所以喝白芽奇兰,不必太追“鲜”,产茶季过2个月后再入手品尝当季茶就好。
最后,一点小经验。虽然好茶都喜欢沸水开冲。但茶多酚类在80°左右有一个溶解度阈值,如果茶汤偏涩,可以试试用85°左右的水冲泡,少一分鲜香,多一分温和之美。
关于茶号。开头介绍的彭溪牌 ,何锦能(“白芽奇兰之父”、师承何乾兑)先生创办的阳山茶厂 (平和县崎岭乡彭溪村)所持。
天醇茶业 (1996年,平和县九峰镇三坑村)。
天用茶业 (1996年,平和县小溪镇)平和白芽奇兰制茶工艺代表性传承人曾天用(师承何根木、石庚午)先生创办。
晨辉茶业 (1996年,林忠辉先生创办)——中国女排指定专用茶。
吉冠茶业 (平和县崎岭乡彭溪村),馨苑茶庄(始创于1821)联名品牌,片仔癀茶系列白芽奇兰茶品牌运营商。

漳州作为闽南古城,茶文化深厚,地方百年茶号不在少数。据1955年,私营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前统计,漳州地方茶号有30家,其中绝大部分已淹没在历史长河中。其中馨苑茶庄 ,因其与著名中成药品牌漳州片仔癀 有特殊历史渊源/姻缘,于2012年,为漳州片仔癀药业股份有限公司重建。
相关历史参见: